庐山旅游

  庐山旅游 庐山门票
庐山味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庐山旅游 >> 庐山诗词【和百花亭怀荆楚-阴铿】 登录 注册
信息查询  
信息标题:
信息类型:
旅游游记 更多>>>
庐山上的花环
庐山,我和云烟有个约会
庐山游心得
散文:庐山游记
秋日庐山 美不胜收
庐山空灵说
庐山会议在神仙居住地召开
庐山概况
庐山简介 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 旅游资讯
自驾指南 旅游游记
温馨提示 旅游常识
图文广告
庐山门票
庐山诗词【和百花亭怀荆楚-阴铿】
来源:中国庐山旅游网 撰文:晓喻 整理 浏览:2394 次 发布:2012-1-1

九江烟水亭

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
风烟望似接,川路恨成遥。
落花轻未下,飞丝断易飘。
藤长还依格,荷生不避桥。
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

    【诗文解析】阴铿是南朝梁、陈之际的一位重要诗人,《陈书·文学传》和《南史·阴子春传》均有他的附传。他“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曾“有集三卷行于世”,《隋书·经籍志》载录为一卷。现存他的诗作有34首。后世将他的诗作成就与梁初诗人何逊并称,号为“阴何”。杜甫曾在晚年写道,“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阴何尚清省”(《秋日夔府咏怀》),对阴铿诗极为推重。
    现存阴铿诗作中,有一首《和〈登百花亭怀荆楚〉》,常为论者称引,解释成跟阴铿自身有关涉的作品。这是不正确的。
    先看阴铿的这首“和诗”。
    江陵一柱观,浔阳千里潮。风烟望似接,川路恨成遥。落花轻未下,飞丝断易飘。藤长还依格,荷生不避桥。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见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陈诗”卷1。以下引诗均出逯辑。)
    既为“和诗”,最好能找到“原诗”即被“和”之作。“原诗”今存,是梁湘东王萧绎所作,题目是《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诗曰:
    极目才千里,何由望楚津!落花洒行路,垂杨拂砌尘。柳絮飘晴雪,荷珠漾水银。试酌新春酒,遥劝阳台人。
    阴铿的诗是“和”湘东王萧绎的。同“和”之作,还有朱超的题为《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此诗今亦存,见于逯辑“梁诗”卷27。
    阴铿所写此“和诗”,不能孤立去看,不应该含糊其辞地曲解为阴铿怀念荆楚、思及故土亲人等意旨。阴诗本意另有所指,它跟萧绎“原诗”所咏均有本事可稽,讲的是湘东王萧绎的一段风流往事,而与阴铿(还有朱超)了不相关。这段风流事,《梁书》里隐讳不记,却在《南史·庐陵威王(萧)续传》里作了如实反映,其文曰:
    始,元帝(按即萧绎)母阮修容得幸,由丁贵嫔之力,故元帝与简文(按即萧纲,丁贵嫔所生)相得,而与庐陵王(按即萧续,与萧纲同母)少相狎,长相谤。元帝之临荆州,有宫人李桃儿者,以才慧得进。及还,以李氏行。时行宫户禁重,(萧)续具状以闻。元帝泣对使,诉于简文;简文和之,不得。元帝犹惧,送李氏还荆州,世所谓“西归内人”者。自是,二王书问不通。及(萧)续薨,元帝时为江州;闻问,入阁而跃,屟为之破。寻自江州复为荆州。
    《资治通鉴》卷160的正文和胡注,就是根据《南史》所载采入的,略如上引。
    萧绎是梁大同五年(539)七月离开荆州刺史任,回到京师建康领石头戍军事的。他回京带着李桃儿。与萧绎“相谤”不洽的异母兄萧续接替了他的荆州刺史之任,并有意向朝廷通报了萧绎带着李桃儿回至京师的犯禁行径。百般无奈,萧绎只好将李桃儿打发回荆州。但是,萧绎对李桃儿是有很深的感情的,现存他的诗作有一首《送西归内人》曰: 
    秋气苍茫结孟津,复送巫山荐枕神。昔时慊慊愁应去,今日劳劳长别人。
    诗当作于“送李氏还荆州”之时,即大同五年(539)秋,写得颇凄恻,前引文中“世所谓‘西归内人’”者,即由此而来。
    一年后,即大同六年(540)年底,萧绎出任江州刺史。阴铿作为“湘东王法曹行参军”(《南史》),随萧绎至江州。直到中大同二年(547)正月萧续死于荆州任(萧续死讯传来,萧绎竟乐不可支,足见兄弟挟恨之深)之后,萧绎复移镇荆州。萧绎在江州刺史任期间(540—547),仍怀情不忘,想着李桃儿。萧绎在江州春游百花亭(据《大清一统志·九江府》:“百花亭在府治东。梁刺史邵陵王〔萧〕纶建。”萧纶为萧续、萧绎之兄,520—524年曾出任江州刺史),阴铿、朱超随陪。萧绎“原诗”就是借登临远眺,抒写他心驰神往的恋情,流露出他极目难望、酌酒遥劝等无奈而自慰的感触;诗中写景纯系陪衬,诗题里的“怀荆楚”有所指;诗末点出的“阳台人”非仅只用典泛指,而为特指,暗示的是李桃儿,这是很清楚的。
    对于萧绎与李桃儿之间沸沸扬扬的那段风流往事,阴铿、朱超当然耳闻熟知;对于萧绎春游百花亭登临赋诗时的情怀,他二人作为陪同自当心领神会。因此,阴铿奉和之作同样借景抒情,与萧诗相比,虽选景有别,写法不同,但所抒之情却是一致的。阴诗中“阳台可忆处,唯有暮将朝”,仍是写男女情事,是阴铿替萧绎表现思念李桃儿的情思的;既不是写阴铿自己也怀恋着隔在荆楚的一个相好女人,也不是用虚拟“阳台人”暗指荆楚故地。阴铿此“和诗”必须得与萧绎“原诗”相联系,才能从特定的背景下弄清它的写作缘由,或注释或引用就不致出现误解讹传之弊。
    关于“和诗”,这是个需要专门探讨的问题,本文不拟过多涉及。笔者只是指出,对于古诗中的“和诗”,现在各种文章著作或引用或注释,都不重视题中所出的“和”字,都只从“和诗”作者一面索解,因而都解说得不准确,与原意相去甚远。像阴铿《和〈登百花亭怀荆楚〉》诗这样,能找到“原诗”及其作者,并钩稽出唱和之作写作背景的作品,在现存古诗的“和诗”中,例子不是很多;多数“和诗”是可知“原诗”作者或诗题,即便有“原诗”,亦多属咏物一类作品,“原诗”与“和诗”均没有特殊的背景,怎么理解似乎都无所谓。但是,“和诗”与“原诗”的关系,却不能因此弄混;否则,仍会产生误解。我们不妨再以阴铿诗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阴铿“和诗”,除上例外,还有三首:《和侯司空〈登楼望乡〉》,《和傅郎〈岁暮还湘州〉》,《和樊晋陵〈伤妾〉》。
    《和侯司空〈登楼望乡〉》一诗,常为论者引述,解释成阴铿思乡而“想石门”,而“石门”所在,自清人闻人倓错解为“(甘肃)临洮之石门”(见《古诗笺》)以来,今人又以江南诸“石门”强为索解,都把诗中“石门”当作阴铿故乡所在。其实,此“和诗”仍与阴铿无甚关涉,而应从“侯司空”(即陈文帝时位至司空的侯安都)那里找答案。侯安都曾写下过一首《登楼望乡》诗,此诗虽不存,但从《陈书》本传可知,他能诗,此佚诗应为天嘉元年(560)五月其父卒于家乡始兴内史任上,而侯安都因陈文帝稽留不得返南所写,表达的应是父丧不能亲往送葬之情。阴铿“和诗”因就侯诗而作,抒写的仍是侯安都之情事。
    《和傅郎〈岁暮还湘州〉》,是傅縡有诗《岁暮还湘州》(此诗已佚),讲自己“岁暮”来到京师,但老母在湘州惦念他,他得赶回去。这从其本传里约略可推知。阴铿送傅縡南下,写了这首“和诗”,诗中所写不是说阴铿要“还湘州”,也不是讲湘州有阴铿的亲人“念归情”,当然也不能由此演绎成阴铿故乡在“湘州”。
    《和樊晋陵〈伤妾〉》诗,“樊晋陵”为谁,已不可考知,他所写《伤妾》诗当然也不存了。但阴铿此“和诗”,却是因“樊晋陵”妾亡伤怀而作《伤妾》诗后所写,这个关系必须弄清楚。有的论者讲,阴铿此诗写得无聊。其实不然,如果了解这是一首“和诗”,而“和诗”是有“原诗”所本,其情事是有所出的,那么就不会轻易得出“无聊”的结论来。
    以上主要对阴铿《和〈登百花亭怀荆楚〉》的释解作了说明,并对阴铿其他三首“和诗”简明其意旨。其实,古诗中的“和诗”都应该同理相待,均不可抛开题中“和”字随意比附。因此,笔者认为:凡“和诗”中有“原诗”之题,今后选注时,当以书名号标明,于题解中加以说明。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中国庐山

 
带您真真切切地感受庐山的味道! Copyright © 2003-2025 ChinaLu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庐山味道微博 庐山味道微信 互联网站备案信息

江西十大旅游休闲网站

客服电话:0792-8286888  技术支持:庐山诚信旅游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名山协会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址:江西·九江·庐山风景名胜区  网站版本:庐山旅游网2010年纪念版
网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