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查询 |
|
|
 |
旅游游记 |
 |
|
 |
庐山概况 |
|
|
 |
图文广告 |
|
|
|
来源:光明日报 |
撰文:高昌 |
浏览:1748 次 |
发布:2012-9-24 |
 走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处处都是美丽的风光。而那一棵棵拔地而起的杉,尤其令我难忘。它们像立体的画,又像无言的诗。 庐山的杉们种类繁多,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目。在黄龙寺前,两棵阅尽数百年沧桑的柳杉,和另一棵老银杏树并肩而立,被合称为庐山“三宝树”。它们像三位冷静的智者,静看身边的人来人往,云起云落,不动声色地绿着、黄着、生长着。淘气的鸟儿晃着尾巴站在它们的肩头叽叽喳喳,它们依然沉默着,不恼也不烦,寂寞地站立在自己的位置上,向游人送上翠绿的微笑,向清风送上轻盈的舞蹈。它们的树干上布满了斑驳的纹理,写满了光阴的故事,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在芦林一号院毛泽东同志故居门前,我见到几棵高大的冷杉,挺着胸膛站在甬路旁,气宇轩昂,很有些伟丈夫的气概。而在庐山植物园,我还看到一棵罗吊云杉,披着苍碧的绿裙,丝带一样的枝叶一缕一缕地披垂着,颇有窈窕淑女的妩媚风姿。另外,庐山还有一种被称为活化石的树种,叫水杉,发现并人工培植它们的胡博士,就长眠在这座山上的一个宁静角落里。经过长期的辛勤繁育,庐山的水杉现在已经有一万多株了。可惜因为行旅匆匆,我没有专程去寻访这片水杉林,只是在心中想象着那些绿色的身影,还有枝叶间挂出的那些累累果实,于是,我为自己悄悄留下了一个将来再访庐山的理由。 庐山这些著名的杉们确实牵动我的心弦,而我更钟情的,却是庐山山谷间随处生长的那些普普通通的杉们。它们生长在低处,心却不在低处。它们长啊长啊,一个个都生长出了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这些杉树之间的距离很近,不过一两米罢了,可是它们谁也没有妨碍谁的生长。越是长得高大的树,身上越是没有旁逸斜出、七横八岔的枝条,它们只把心思放在让自己长高的事业上,而不是动歪脑筋抢夺同伴的阳光雨露;不是想鬼点子压制别的树来衬托自己的高大,而是公平竞争,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显示自己的高度。这些和谐共荣的杉,虽然寂寞在深谷,却让我有着一种仰望的冲动。 我曾经到过一个山区采访。那里的山岭上也郁郁葱葱,但树种却只是一些低矮的灌木,竟然没有一棵高大的乔木。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树木互相拉扯,互相遮蔽,互相抢夺养分,最后大家都没有成长起来的机会,只能形成这种成片的灌木林。据说有关部门也曾航播过一些高大乔木的树种,但因那些灌木的势力太大,彼此间的纠葛太密太多,树种大多落在那灌木的枝叶上,根本落不到泥土里。而少量有幸落地生根的树种,又因为生活在那些灌木的阴影下面,见不到多少阳光,吸吮不到多少雨露,最后只能委委屈屈地生长成又一株小小的灌木了。 想起了那些灌木丛,我对庐山的山谷间随处可见的这些平凡的杉们更加刮目相看了。伟人写到庐山时说,“跃上葱茏四百旋”,在这“四百旋”的山路上,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那一棵棵腰板儿笔直、一心向上的杉,成为定格在我心中一帧帧永恒的风景。 |
|
|
|
|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