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最高级别“极危生物” 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呈半透明色,圆伞状,时而伸开触须游弋,时而收缩休息,煞是好看。(记者顾伟东摄)
九江新闻网讯(记者 包四华)9月8日,九江驴友罗智广在庐山脚下的海会镇一水库中发现了非常罕见的珍稀保护动物淡水桃花水母。专家称,淡水桃花水母的发现,说明当地周围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9月9日,记者来到罗智广的店里,他找到的6只桃花水母就养在鱼缸中。桃花水母呈半透明,圆伞状。在灯光的照射下,它们时而伸开触须游弋,时而收缩休息,煞是好看。伸开时,水母只有一元硬币大小。
罗智广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动物保护者。9月8日18时许,他和朋友来到庐山区海会镇附近的一个水库游泳。“游着,游着,我惊奇地发现水中有不少微小的动物在游动,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说起当时发现桃花水母的情景,罗先生依然满脸喜悦。因为对动物比较关注,罗先生了解不少动物的知识,而对于桃花水母,罗先生的印象特别深。看到九江也有桃花水母,罗先生很高兴,他小心翼翼地将几只水母装进杯子带回了家。
“水库中还有很多桃花水母,但如果其离开了原来的生存环境,在10天之内就会死亡。”罗先生说,为确保水母的存活,他10日就会将水母带到原水库放生。
据九江学院生命科学院的张小谷教授介绍,桃花水母是一种濒临绝迹、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其出现时间比恐龙还早,已有6亿年以上的生存历史,是地球上最低等级的生物,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由于其对生存环境有极高的要求,水质不能有任何污染,所以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属于世界最高级别“极危生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对生存环境如此“挑剔”的桃花水母,却在庐山脚下发现,张教授说,这充分显示了庐山及周边生态环境的良好,也有力证明了庐山在开发建设景区的同时,非常注重对生态的保护。
据介绍,到目前为止,世界已发现11种桃花水母,其中9种产在中国,但非常难遇到。上世纪80年代,鄱阳湖水系一带曾发现不少,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环境对水质的破坏,生存下来的很少。2007年,在庐山西海曾发现了一些桃花水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