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查询 |
|
|
 |
旅游游记 |
 |
|
 |
庐山概况 |
|
|
 |
图文广告 |
|
|
|
来源:中国庐山旅游网 |
撰文:晨笛 |
浏览:3770 次 |
发布:2011-7-29 |
 “佛灯”,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个难解的谜。 不管是佛灯、圣灯、神灯、佛光,都是大自然的奇异景象,在平时是很难见到的,因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以致千百年,闪烁变幻,游移不定的庐山文殊台佛灯,作为一种罕见的自然奇特现象,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前往探奇觅趣。 庐山大天池西侧的文殊台,是一个石砌的半月形平坦拜月台。站在文殊台向右前方的正西方向看去,是一片开阔的空域。这里是观看日落拜望皓月的最佳之处。文殊台的左前方是巍峨的铁船峰。铁船峰下是石门涧,一巨流从峰侧的山谷流到铁船峰下的峭壁危崖时,腾空而起,倾泻而下,跌入数百米深的谷底,犹如玉龙降空,隆隆震谷。 如此神秘的地方,在农历十五日前后,当月朗星明,碧空如洗之夜,大天池山麓里黑沉沉的山谷间飘浮着薄雾,有时会突然涌现出几十点荧荧亮光。这亮光时大时小,时聚时散,时明时灭,时东时西,宛若元宵之夜农村儿童玩的灯笼游动在天池山林周围,又像是萤火虫在山间闪烁,这就是闻名遐迩又充满神话色彩的庐山文殊台佛灯。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雅士和游人为拜识佛灯而不远千里来到庐山。传说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为了膜拜文殊台的佛灯,舍却江州太守之职,上庐山结庐守候佛灯的出现,可住在庐山的数年里,一次也没见到佛灯。他抚额长叹,自认与佛无缘,失望地离开了庐山。从此,他也就放弃了皈依佛门的念头。 比起王羲之来,北宋诗人范仲淹却很有幸,某年农历六月中旬的一天晚上,他与文殊庙里的和尚在文殊台赏月谈经,忽然,一阵雾气袭来,咫尺不见景物,云涌雾翻,茫茫一片。刹时间,身前身后的云雾中亮出数十点亮光,像海市蜃楼的灯光游移点缀在山谷云雾之中闪烁飘忽,状若莲花,仿佛是重重叠叠古殿神祠和神话里那种有光轮的佛字,显得神奇而美丽。和尚一见立即跪拜在地,口中祷念不止。范仲淹亦大叫惊奇。不一会儿,云消雾散,亮光也随之不见,正如南宋范成大在《青城记行》中说的那样:“夜有灯出四山,以千百数,谓之圣灯。”原来,夜雾中游动闪烁的数十点亮光,就是人们很难见到文殊台一大奇妙异景——佛灯。宋代朱熹也曾带几个学生来文殊台拜观佛灯。朱熹见“光景明灭,顷刻异状,诸生或疑其妄,予谓僧言则妄,光不可诬,岂地气之盛然耶?” 由于佛灯是极不容易见到的,因而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1961年,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游庐山时,曾将佛灯现象列为庐山自然的三大谜题之一(另两个谜题一是庐山云雾为何有声,一是庐山雨为何自下向上飞),向庐山有关研究人员提出来,希望科学工作者予以研究。 从古至今,人们对佛灯现象有种种解释。清代蒋超在《佛灯谜》中说:“若佛灯一事,或云是古木叶也,或云是千岁积雪精莹凝结也。”近代,各种说法也不相同,有人说是九江城灯火折射而致;有人说是山中矿物质发出的磷光;有人说是空中星光反射到山谷云雾上而发的亮光;还有人说是石门涧瀑布飞溅的水花洒在山谷的云雾中,增加了云雾的湿度,云雾中含的水分增多密度扩大,在月亮和星光的辉映下产生的反射,因而呈现闪烁的亮光。这许多解释都缺乏使人信服的科学依据。所以,这种佛灯目前仍是个难解的谜。 |
|
|
|
|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