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作为世界名山,引无数人神往,来山者多被她的人文、生态所折服。生态只有保护才可持续,持续的生态才可带来持续的旅游,近年来,为了保护山上绿色生态环境,我市决定逐步取消自驾机动车辆上山,改为转乘生态环保的旅游观光车上山。为此,庐山决定将山门下移。为了与庐山世界名山相匹配,我市邀请专业设计部门对北门换乘中心创意设计,项目于今年4月动工。

11月16日晚,庐山北山园门天和楼,文化创意汉字“龢”用红色线条勾勒,夜色中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张海岩摄)

11月18日,记者拍摄到的园门广场上6根雕塑立柱,分别是天缘情山柱、财源大山柱、智慧丛山柱、人文圣山柱、祥瑞名山柱、仕途高山柱。
(记者 宋小勇 摄)
“第一门”创造“九江速度”
11月12日,九江城建史上又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庐山北门换乘中心竣工。这是庐山园门从山上迁到山下,走向“大庐山”的标志性事件。园门因其设计独特、寓意深远、雍容华贵和人性体贴而被誉为“世界名山第一门”。
庐山北门换乘中心项目是市委、市政府为整合庐山旅游资源、由庐山区具体承办的又一项市级重点城建工程。项目总投资2.8亿元,其中拆迁安置资金1.7亿元,项目建设资金1.1亿元,规划总面积350亩,建设内容包括庐山园门、换乘服务中心主楼、可容纳600辆机动车的社会停车场和100辆环保车停车场等,其中主楼建筑面积9437平方米,迎宾广场1.9万平方米,停车场2.6万平方米。项目正式投入营运后,整个换乘中心同时可容纳3000多名游客。该项目仅用4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600多户、7万平方米的征迁工作,实现了“零”上访,做到了和谐拆迁。整个项目从开工建设到竣工仅用了7个月就完成了项目全部建设任务,实现了当年拆迁、当年建设、当年运营,创造了新时代的“九江速度”。该项目的建成,对于进一步完善九江旅游服务功能,提升九江整体旅游形象,保护庐山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提高庐山知名度,形成以庐山为龙头,山上山下互通、景区景点互动、文化旅游互融的大旅游格局,充分发挥出庐山旅游资源优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和楼:天地人和
庐山北门主楼天和楼以汉字“龢”为文化创意。项目责任领导、市委常委、九江军分区司令员张玉生说,庐山是人山之和、山水之和、宗教之和、古今之和、中西之和乃至党派之和所在,庐山之魂在于门,换乘中心大楼取名天和楼正寓意“和”。“龢”字是从九江书法家冷望高先生书写的30余种古今各类字体的“和”字中遴选出的,设计人员以此字为大楼的创作主体进行设计而成。
换乘中心主楼以大红色建筑线条为外观,稳重大方中富有律动。天和楼设上下两层,一楼为市民候车厅,大厅设有市民休息厅、旅游购物厅、验票处、办公区域等。
游此可识庐山“真面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为古今中外无数人所咏叹。庐山连绵起伏,景点众多,虽全部游完也难得其貌。为了让游客在上山之前先有个感性认识,在天和楼前特意建了一座“庐山真面目”石雕模型。
模型长22米、宽10米,模型平台长40米、宽22米。采用福建青石雕刻,模型内注水寓意江湖,游客立于此前,可直观地了解庐山、长江、鄱阳湖的“真面目”。
六根石柱寓意深远
园门广场上有6根雕塑立柱,单根重达80余吨。6根立柱分别是天缘情山柱、财源大山柱、智慧丛山柱、人文圣山柱、祥瑞名山柱、仕途高山柱。6根立柱雕塑呈弧形树立,形成5个门,代表金、木、水、火、土。雕塑立柱上方用5根不锈钢管组成五线谱,象征长江和鄱阳湖之水。五线谱上镶嵌《庐山恋》电影主题歌的音符和56只向上飞翔的仙鹤,寓意“爱在庐山”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蒸蒸日上。仙鹤正反两面相对应,象征比翼双飞。同时,在一定的角度和时间段,顺着平行方向边走边看,每只仙鹤的嘴部都会发生奇异的变化:或张或闭、忽左忽右、时上时下,灵性十足。当正反两面的鸟嘴重叠时,嘴部就会呈现鸣叫的形态,有百鸟齐鸣的动画感。特别是秋冬季节当天上有候鸟飞过时,天上鸟与雕塑鸟遥相呼应,更是别有一番动人的景致。这种大胆地将不锈钢和石柱连接在一起的雕塑立柱艺术造型,在国内尚属首创。
冰川景观石题刻毛主席诗
庐山是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全山发现大量冰川沉积物及多处冰川遗迹地貌,庐山也因为冰川遗迹吸引了众多游客。
为了展示庐山特色景观,北山园门景观石安放的就是庐山碧龙潭第四纪冰川石,石高2米余、长6米余。这块冰川石在当地有着美丽的传说:相传女娲炼七彩石补天时,还差最后一块黄色巨石,找遍天下无处觅,眼看就要功亏一篑,庐山碧龙潭的龙王听说后,主动把自己的金龙珠献上,作为补天之石,使女娲成功补好了天,解救了人类。如今,冰川石正面用毛体书法题刻了“庐山”两个大字,背面题刻了毛主席诗词《登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