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旅游

  庐山旅游 庐山门票
庐山味道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资讯 >> 文献资料 >> 《庐山:人文圣山》第一集《开山》 登录 注册
信息查询  
信息标题:
信息类型:
庐山概况
庐山简介 世界遗产
历史文化 旅游资讯
自驾指南 旅游游记
温馨提示 旅游常识
推荐酒店 更多>>>
庐山云天别墅 3-7
朱德别墅 3-7
庐山特产 更多>>>
云雾茶贡品 ¥720
红御品特级100克 ¥286
推荐线路 更多>>>
九江·庐山一日游 ¥360
九江·庐山二日游 ¥666
图文广告
庐山门票
《庐山:人文圣山》第一集《开山》
来源:中国庐山旅游网 撰文:佚名 浏览:3048 次 发布:2010-11-29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幸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
    自然界的开山
    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里,庐山的诸峰在飘缈不定的云雾中忽隐忽现,仿佛天上的瑶池飘落人间,仍旧带着恋恋不舍的仙气。古往今来,这座大山不知折服了多少英雄和才子,亦不知见证过多少幕历史的大戏。
    10亿年前这里原是浅海沉积的古老地层,经历反复几次的抬升和陆沉,最终才浮出水面。此后2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地层开始断裂,裂隙处在地壳的挤压下缓慢上升,初现山的样子。300万年前,这个山谷同星球上其他地方一样,正在经历着冰川世纪。
    这时,大地忽然开始抖动。巨大的冰晶推搡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岩石和沙砾跌下山崖。沉睡的冰河开始苏醒,那些随波逐流的岩石用刀锋一样的棱角,切割着所经之处的每一寸浅滩和山体。
    这就是科学家所说的——第四纪冰川运动。
    自然界的开山——特殊的地质和冰河运动塑造了庐山风景的独一无二。自然造化恩宠于斯。
    据史学家考证,早在新石器晚期,庐山周围便有人类生活。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先民用无数的神话传说勾勒着他们看到的大千世界,那些传说至今仍在高山低谷间随风传颂……
    之所以叫庐山
    庐山流传最广的当是匡俗的故事。周武烈王时代,一个叫匡俗的人进庐山求仙学道,天子想请他出山,匡俗拒不肯从,当人们找到匡俗的住处,却只见到一间茅庐,匡俗从此不知所终。
    庐山之所以叫庐山,又或叫匡庐,就是因为这个叫匡俗的人。
    关于“庐山”二字何时最早见诸文字,说法不一。近代学者王国维曾考证得出,早在战国时代一本名为《竹书纪年》的书中就有“王南巡狩至九江庐山”的记载。可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庐山”这两个字之所以耳熟能详,却完全是始自一位书写历史的汉朝人。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元朔三年,一个年轻人在远离中原的庐山上进行着他人生的探索。他站在山巅,眺望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疏理过的九江。30年后,他为这次经历写下了十字的感慨:“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
    他,就是官居太史公的司马迁,而那部写下庐山名字的奇书便是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直到今天,司马迁所登的庐山主峰大汉阳峰上仍有禹王台等遗迹及后世碑刻追忆大禹的对联。
    “庐山”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竟是由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和这样一部经典的史书来为它报幕,当是何等的幸运。正因为这十个字,庐山永别了蛮荒蒙昧的时代。
    公元220年,辉煌了400余年的大汉王朝宣告谢幕,中国历史进入到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的又一次离乱动荡。三国归晋、八王之乱、及至五胡乱华……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日渐强大,公元四世纪前叶,华夏文明的中心被迫由中原开始了向长江中下游的偏移。这场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的大迁徙,史称“永嘉南渡”。
    据统计,遍布庐山的摩崖石刻共有900多处,在庐山剪刀峡,一块斑驳的岩壁上,竟然浮现着一副画像!纵是年代久远,风雨剥蚀,仍然可以看出,画中是一位端坐的僧人。为什么有人会把他的画像雕刻于岩壁之上?这位僧人与庐山又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慧远来庐山
    来自遥远次大陆的佛教,在与中国本土文化2000年的融汇中,其深奥的哲理和晦涩的经义早已被重新诠释和改造,变得更为大众所接受。善恶因果,祈求世界圆满,家人平安幸福这些人类最纯朴的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植下来。
    如果追溯这一流变的源头,就必须提到这座位于庐山脚下的寺庙——净土宗祖庭东林寺。
    它的奠基人,就是1600年前,远行至此的慧远。
    公元381年的晚春,庐山的小路上,行走着一个僧人。他就是离开襄阳,已经游历了3年的慧远。这一次,他是专程来看望西林寺的住持,他的同门师兄慧永。仿佛真的是机缘和因果,奇山与有缘人相遇了。
    初到庐山的慧远,几乎遍游了山间的景致。史料记载,他经常来到庐山的幽谷中,共清泉流瀑之声,凝神于巨石之上,冥游于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为庐山写下洋洋600字的《庐山记》,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第一篇完整描述庐山景致的散文。
    佛教中国化
    公元386年,久慕慧远大名的地方官在西林寺的东边为他建造了一座寺院,名为东林寺。从此,慧远卜居庐山36年,直至往生。
    根据历史记载,慧远在出家之前,是位饱学的儒生,聪慧过人,《高僧传·卷六·释慧远传》是这样描述他的——“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21岁时,慧远被高僧道安讲经所折服,顿悟后皈依佛门。也许正是少年养成的精神世界和知识结构促成了慧远在庐山东林寺所做出的一切——西元7世纪以前,悉昙梵文就已兴盛于印度,于魏晋时,随佛典传入中国。但当时大部分中国僧侣初见这些高深莫测的文字,既难读懂,又难口诵,加之解读方法的不一,导致了佛经翻译的混乱。于是,慧远派遣弟子西行取经求法。并亲自邀请来尼泊尔、古印度,甚至居住在长安的中外高僧齐聚庐山,他们在慧远的主持下,耗时数载将经书译成汉文。魏晋二百年间译出的佛教典籍有700多部,在东林寺翻译的几近三分之一。
    慧远凭借渊博的学识并没有止步于对佛经的翻译。佛教至东晋时虽在中国已有了三百年历史。但是,却始终未能成为主流文化,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是个晦涩难懂的外邦信仰。
    于是,在传播佛经的过程中,慧远开前人未有之先例,将当时本土最为流行的儒学、道学、玄学三门学问同外来佛家思想糅合在一起。自然渗透,悄然融合。这样一来,经过他重新解读后的佛学变得广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佛教中国化”与“佛教社会化”。
    结成白莲社
    卜居东林寺的36年间,慧远还将佛教的业报轮回思想结合中国本土文化重新做出诠释,他告诉人们,因为精神不灭,所以有因果报应。这个观念,影响深远,直到如今。慧远还告诉大家,诚心向佛的人死后,可以转生西方“净土”,进入极乐世界。这就是今天“净土宗”的缘起。它正是被慧远在庐山创立并传播了出来。慧远也因此被后世奉为净土宗的初祖。为表达传播佛学的决心,慧远还亲领一帮隐居在庐山的居士,结成白莲社,因此,净土宗后来又被世人称为“莲宗”。
    就这样,来自印度的佛教,在慧远的改造下,充满了中国文化的元素,这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此,东晋时代,中国佛教史上便有了这样的划分——以西域高僧鸠摩罗什所居住的长安为中国北方佛教圣地。与之比肩的,就是高僧慧远居住的庐山,为南国佛教圣地。
    慧远圆寂于公元416年,他的灵骨塔就安放在东林寺旁。
    陆修静解纷挫锐
    慧远走后将近半个世纪,中国进入到动荡离乱的南北朝分裂时期。因为乱世中人对于未来的不可预知,宗教热忱在大江南北尘嚣日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之间对主导宗教地位的争论日渐激烈。
    公元444年,在中国北方,爆发了史称北魏灭佛的事件,而在中国南方,宗教辩论成为佛道争锋的主要方式。
    公元467年,南朝宋的都城建康迎来了全国瞩目的一次宗教论战,论战一方是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中遴选出的高僧,而另一边,却是在皇帝几道御诏之下,硬着头皮上场的一位道人。但他一开口,对佛道两教辨析之深刻,知识之渊博令所有人莫不叹服。
    道教经典《三洞珠囊》用这样的词语形容了那位道人当时的表现——“标理约辞、解纷挫锐、众人皆服”。他叫陆修静,来自庐山。
    公元461年,已年过半百的陆修静云游至庐山。自此,他便隐遁在这里,著书立说,采药炼丹,植松种竹。一呆便是七年。
    收集整理道经
    庐山东临鄱阳湖,北濒长江,这里有雄伟挺秀的山峰,瞬息万变的云海,飞流直下的瀑布,加上空气新鲜又宁静。有一种远离尘嚣,宁远尘世的林秘气氛。历来被道家、佛家视为修行的理想场所。
    许久以来,仙人洞就是供奉道教吕祖的府第,人们来到这里焚香叩拜,祈求平安幸福。本土的道教文化能够至今兴盛不衰,莫不与1600年前,陆修静在庐山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息息相关……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一直以来,它却只是以简单的方式在民间流传。其谱系、仪式、方法以及思想,都显得零碎和杂乱。
    面对道教经书散落民间的混乱局面,在庐山的7年里,陆修静对天下道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面搜集和整理。历时数载,所收集整理的道经共计一千多卷。
    统一道教仪式
    在对道教典籍进行了大一统的汇总之后,陆修静又开始创制统一的道教仪式,编纂斋戒,仪范等书100余卷,使道教的神氏谱系及理论典籍,开始整齐划一。
    陆修静天师提倡完善斋仪使道教在南方的宗教意识得以规范得到统一。
    由于陆修静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道教由民间开始步入殿堂。陆修静也被后人尊为南方道教的宗师。而他在庐山南麓修建的太虚观,及至北宋,这里都一直是南方道教规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宫观和修炼场。
    当庐山北麓经慧远的努力而成为南方佛教中心之后,庐山南麓随之也因陆修静的努力而成为南方的道教中心。同一时代,同处一山,佛道两教,既对峙,又同尊。
    此后,陆修静被天子召入都城,讲理说法,直至卒于公元477年。弟子们遵照他生前的心愿将灵柩归葬庐山。辞世后,陆修静被追谥为“简寂先生”,太虚观也因此而更名为“简寂观”。
    一团和气
    无论如何,庐山都不能忽略它的东晋时代。
    外来佛教的中国化和民间道教的殿堂化,几乎同一时代在庐山完成,并由此走向各自的成熟。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也是中古文化结构的一次意义深远的调整。
    如果说,司马迁的史记为庐山展开了人文历史的长卷,那慧远,陆修静,就是为庐山文化率先起笔的两位先贤。然而于无声处,一个属于伟大民族精神世界的山岳在层累堆积中拔地而起。
    一切,还仅仅是开始……
    时间如白驹过隙,公元1464年,北京紫金城内,刚刚即位的明成化帝,面对着朝野上下内耗激烈的乱局,并没有挺身而出治理朝纲,而是亲笔绘制一幅图画,该图乍看上去为一人哈哈大笑,仔细看,却是三个紧紧抱在一起的古人。“合三人以为一,达一心之无二,忘彼此之是非,蔼一团之和气。”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很喜欢这幅图画,因为它寓意着吉祥与和谐。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不变的祈愿。而“一团和气”,也成为一个固定的成语。这幅《御制一团和气图》的题款清楚地交代了三位画中人的姓名——三个人都来自庐山。其中两个,正是慧远和陆修静。而那个身形模糊的第三个人又是什么身份呢?何以在帝王看来,他能够与两位开山的宗师比肩呢?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个人的到来,庐山“儒释道”和谐共处、色彩缤纷的人文历史方才拉开大幕。
    他,究竟是何许人呢?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中国庐山

关于我们 | 服务说明 | 广告业务 | 招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法律声明 | 在线投稿 | 友情链接 | 在线投诉 | 网站地图
带您真真切切地感受庐山的味道! Copyright © 2003-2024 ChinaLu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庐山味道微博 庐山味道微信 互联网站备案信息

江西十大旅游休闲网站

客服电话:0792-8286888  技术支持:庐山诚信旅游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庐山世界文化景观 庐山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名山协会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地址:江西·九江·庐山风景名胜区  网站版本:庐山旅游网2010年纪念版
网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