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信息查询 |
|
|
 |
旅游游记 |
 |
|
 |
庐山概况 |
|
|
 |
图文广告 |
|
|
|
来源:求是理论网 |
撰文:刘上洋 |
浏览:3288 次 |
发布:2011-1-9 |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和象征。在数千年文化发展过程中,它以优雅的形式、特点和优美的语言韵律,成为教化启蒙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自古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拥有大江、大湖、大山,地理位置独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英才辈出。魏晋以来,文化巨子从江右脱颖而出,开宗立派,引领潮流,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座座地标:晋陶渊明隐庐山而开“田园诗”之先河。 江西庐山,“苍润高逸,秀出东南”,享有“人文圣山”之美誉,在江西乃至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是中国“田园诗”的发祥地。自古以来,名贤毕至,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倾注于灵山秀水,赋予山水以生命的精彩与升华,留下16000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为庐山增添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庐山诗词是中华诗词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诗词文化中一颗璀璨明珠。庐山的自然山水,处处跃动着诗歌的因子。庐山的峰峦崖岭,无不被诗人歌吟而具有无限情韵;庐山的瀑泉溪涧,无不被诗赋渲染而彰显气象万千。陶渊明以庐山为背景创作了《桃花源记》;李白五次登临庐山,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壮丽诗篇;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一代伟人毛泽东,“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观云,大笔一挥,“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惊艳眼前……字字珠玑,篇篇佳句。这些诗篇在中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诗歌中的极品。庐山,为华夏文化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对中华文化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拓宽江西赣鄱文化发展空间、挖掘江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为了保护江西珍贵的诗词文化精品,展示江西丰富的文化内涵,增强赣鄱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力,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来推动江西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省高度重视庐山诗词这块瑰宝,系统整理挖掘,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具体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和学者,历时三载,完成《庐山历代诗词全集》编辑出版工作。收录了历代历朝文人墨客以庐山为背景创作的诗词16000余首,其中不乏精品名篇,传世佳作,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研究价值和传世价值;这是江西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编辑整理历代诗词,是一项浩大的文化工程,是庐山文化史乃至江西文化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件盛事,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中华诗词文化宝库。它的出版,是我省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加快文化发展重要指示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一项具体举措;它的出版,为江西文化,特别是诗词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相信江西今后会出现更多、更好的文化精品。 |
|
|
|
|
免责声明:
1.来源未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庐山旅游网立场,其观点供读者参考。
2.文章来源注明“庐山旅游网”的文章其版权归庐山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及营利性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出处及链接(URL)。
3.除庐山旅游网编辑整理的文章外其他文章均来自网上收集并已注明来源,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其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谢谢。
4.欢迎您在线投稿。 |
|
|
|
|